导语:外吹乳痈即西医学所称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而哺乳的开始最为常见。饮食习惯、喂养方式及哺乳期期间乳头皲裂情况是气虚质外吹乳痈患者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
01外吹乳痈与患者的体质关系较密切,妇人易形成血虚体质,导致发病
1、妇人体质特性
中医讲妇人,与男子有着许多不同的体质类型,主要因为她们经、带、胎、产的自身生理特性。妇人以“血”为本,“肝”为先天,月经、怀孕、产育(包括有过堕胎、流产等)等又易使妇人阴血减少或不足,因此在妇人生理上又有“阴不足,气有余”的生理特征,在临床上较常出现血病。
其中有以血虚较为常见,这是妇人易形成血虚体质的原因。中医认为女性“以阴为主”,“以血为本”,“以肾肝功为先天”;女性相关疾病在病机上以“气血不足”,“情志多郁”,“肝失疏泄”较为常见,故可用中医体质九分法进行辨证论治,亦可用于中医体质与外吹乳痈的相关性研究中。
2、影响体质的相关因素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中医体质学说可以概括为:禀赋遗传论、体质过程论、环境制约论、心身构成论等4个基本原理。人体的体质类型是在先天获得与后天各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包含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心理两方面存在着相对稳定的特异性联系。
环境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其包括了自然和社会环境,处于不同社会背景或不同地方区域或饮食起居的差异,均会造成不同体质的人或人群。体质与人体各种疾病的相关性调查研究既有利于解释说明中医体质特征及各疾病患者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同时也给了解与体质形成与发展相关的如地域、季节时令、职业、嗜好等因素之间密切关系提供了更加确切可靠的调研数据。平和质体质类型在西部地区所占比例最低,而气虚质体质类型在东北和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高;又有男性平和质数量高于女性,而在女性中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体质类型则男性多。
平和质体质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已婚人士和其它婚姻状况者的体质类型中,拥有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的人较多等。临床研究表明人体疾病与人体中医体质存在的相关性很大,通过体质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可证实体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人体的先天遗传因素,还可以受到人体所处的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3、中医体质与外吹乳痈
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已有学者探讨了体质与乳痈的相关性,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医院77例乳痈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统计分析其结果,发现乳痈患者中医体质类型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湿热质65例,气郁质52例,阳虚质51例,气虚质37例,阴虚质34例,痰湿质32例。
血瘀质29例,平和质12例,特禀质7例。主体质中湿热质(54例,70.13%)最多,平和质(12例,15.58%)、阳虚质(5例,6.49%)次之。单一体质或两种兼夹体质中湿热质(60例,39.47%)所占比例最高,阳虚质(34例,22.37%)亦占较高比例。
以出现的频数由高至低顺序展示偏颇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前3位依次为: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是影响外吹乳痈发病的危险因素。湿热质及气郁质是导致外吹乳痈的中医体质独立危险因素。
02外吹乳痈患者应该如何诊断?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需尽早治疗
1、发病阶段及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有三个不同临床表现的发病阶段,三个阶段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故应了解其发病中的各个阶段以便进行合理诊治:
①初起阶段
初起时患者常有乳头皲裂并伴随哺乳时乳头刺痛,乳房内乳汁郁积排出不畅或触诊时乳房局部结块,可伴有一两个乳管阻塞不通。
随后患者自感乳房局部或整个乳房肿胀疼痛,或有或无硬结产生,伴有压痛,局部皮肤颜色不红或微红,局部皮温微热或不热。此时患者的全身症状尚不明显,偶见伴有恶寒发热,胸闷头痛,易怒烦躁,食欲不佳。
②成脓阶段
患者患侧乳房肿块不消或可见逐渐增大,乳房局部疼痛感逐步加重,或有搏动性疼痛,甚至出现持续性的剧烈疼痛,乳房局部伴有明显的触痛,皮色红,皮温热,且伴有发热不退,口渴欲饮,恶心,患侧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
当病情发展至第10天左右,乳房硬结肿块中心区域逐渐变软,按压时有波动感,乳房局部肿胀发热,压痛明显,经注射器穿刺抽吸见有脓液,脓液有时候可以从破溃的皮肤处流出,患者全身症状加重。
③溃后阶段
患者患处急性脓肿成熟时,可主动破溃排出脓液,或经手术切开引流排脓。若脓液顺利排出,患者自觉局部肿痛消减,发热等全身症状逐步消失,排脓疮口或切口逐渐愈合。如果破溃后脓液排出不畅,可见乳房肿胀不消。
患处疼痛不减,患者发热不退,此时患侧乳房可能形成袋脓,又有脓液侵及其他组织或乳络而最终形成传囊乳痈。此外还有破溃后乳汁从疮口或切口溢出,疮口或切口久久不能愈合,形成乳瘘而最后转变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年第8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计划教材《外科学》中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大多为哺乳期妇女,其中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疾病刚发生时患者患病一侧乳房肿胀并伴有疼痛感,或有压痛。
患侧乳房无乳汁排出或乳汁排出不通畅;患者可伴有一系列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或呕吐、恶心、胸闷、骨节酸痛等;初起时患部结块或有或无,皮肤微红或者不红;患侧乳腺常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触痛;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3、中医诊断标准
患者皮服微红或不红,伴或不伴乳头破损;若化脓,乳房肿痛加重,如针刺样疼痛,触之有波动感,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多伴有寒战高热、周身不适等感觉;伴或不伴患侧淋巴结肿大,化验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患者多为初产妇,6个月以内哺乳期产妇多见。
03中医治疗外吹乳痈的效果显著,可利用耳穴埋豆的持续性刺激来治疗
耳穴埋豆联合乳房按摩进行产后干预,此法利用耳穴埋豆的持续性刺激,促进乳腺细胞收缩,再联合间歇性的乳房按摩进行护理干预,二者相协作,共达催乳、排空乳汁之效,减轻产妇乳房胀痛。
取膺窗穴、膻中穴、乳根穴、食窦穴,采用短而柔软的刮痧疗法对产妇进行治疗的随机对照实验,分别观察干预后5分钟和30分钟乳房充盈水平。结果显示刮痧治疗组的产妇乳房充血症状缓解评分在统计学上显著更好,产妇乳房和体温较对照组低,充血症状有所改善。
采用少泽穴点刺放血,对35例产后乳痈产妇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满意。穴位按摩配合拔罐法对外吹乳痈的改善效果,认为穴位按摩配合拔罐法在外吹乳痈的预防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产妇的乳房肿胀情况,并促使其更好地分泌乳汁。
结语:在孕后期做好产妇的卫生指导,并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以及一旦发生乳头皲裂的相关处理措施,如涂抹油剂、乳膏或中药制剂等及时缓解和治疗乳头皲裂。而早期健康教育远比药物等治疗效果显著,目前临床治疗乳头皲裂的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却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加强早期产前宣教在预防乳头皲裂中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