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主运化和统血。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脾胃不适?
01
情志所伤
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
02
饮食失宜
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其次,还能生热、生痰、生湿,产生种种病变,成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03
劳逸失度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增强脾胃的调和能力。恢复人的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
脾胃不适的表现
若脾失健运,则生血物质缺乏,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中医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也不能过饥。而且,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脾胃不好千万不能这样做!
01
过量饮酒
过量的酒精会造成脾胃、肝脏、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损伤。同时,饮酒的社会危害也非常突出,如酒后开车造成交通事故、治安事故等。能不喝尽量不喝,实在要喝尽量喝低度酒,严格限量。饮酒前可以先喝点酸奶,吃点东西。多喝水。
02
饭后吃水果
饭后立即吃水果容易导致水果在胃中滞留,容易产生大量的气体,而这会导致腹胀、打嗝或是肠胃不适。
03
腹泻时多吃蔬菜
许多新鲜蔬菜,如小白菜、韭菜、菠菜、卷心菜等均含有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一般情况下,这些蔬菜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但是当腹泻或胃酸过低时,肠道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此时食入上述蔬菜,即使蔬菜非常新鲜,也会导致中毒而引起肠原性发绀。亚硝酸盐引起血液中无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剧增,从而造成机体缺氧。因此,当消化功能不全时,最好减少蔬菜进食量,可以食用一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04
吃蒜杀菌
很多朋友在腹泻时,会觉得吃生大蒜可以立即止泻。但殊不知生大蒜的刺激性是很强的,平常少吃点是可以促消化,但是如果患有非细菌性的肠炎、腹泻时再吃大蒜,强烈的刺激会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加重,促进渗出,使病情恶化。
如果饮食不节了,就会造成胃肠的不适,甚至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小到消化不良“拉肚子”、打嗝腹胀“反酸水”,大到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但其实保护脾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节制。对那些症状明显,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行胃肠镜检查及药物治疗。
脾胃不好,艾灸穴位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01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02
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03
天枢,阴陵泉穴等
研究表明,像按揉天枢穴(脐旁开2寸处),阴陵泉穴(胫骨内铡下缘)等穴位均有助于调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