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年仅三十多岁的陈女士,带着感激的心情转出重症病房。原来,陈女士在一个月前,因“肺脓肿、脓毒症、感染性休克、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医院仲恺院区就诊。当时病情极其危重,重症感染及休克险些夺走了陈女士年轻的生命。所幸,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陈女士终于战胜病魔,转危为安,现已顺利出院。
2月12日,陈女士突然开始出现发热,并伴咳嗽、气促等症状。医院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进一步加重医院仲恺院区就诊,收治于全科医学科,继续予氧疗、抗感染、补液等抢救治疗。经治疗,患者发热较前有所缓解,气促仍进一步加重,存在严重的呼吸衰竭等症状,生命征极不稳定,病情危重。
陈女士的胸片
陈女士肺部ct检查
2月19日,陈女士被转入仲恺院区重症医学科二区抢救治疗。重症医学科二区团队立即组织科内专家团队展开全方位的救治工作,结合患者的发病过程、治疗经过及相关检验检查结果,重新梳理患者的诊疗资料,制定了全新的抗感染、抗休克的治疗方案,并同时采用气管插管下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式,缓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的状态。
病重时的陈女士
为做好进一步的治疗,在重症医学科凌云主任、重症医学科二区瞿嵘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启动了多学科协助诊疗方案,与超声医学科、胸外科
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药学室、放射科、全科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展开讨论,反复仔细研讨病情,并制定进一步诊疗方案。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呼吸机支持下,血氧等生命征仍难以维持,同时也与总院重症医学科联合启动ECMO小组救治,随时待命准备相关抢救治疗。2月20日下午,联系超声医学科温红主任团队至床边行经皮超声引导下肺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术中引流出大量脓性、恶臭液体。
重症二区刘汉冕主任行床旁超声检测
患者感染重,病情反复,重症病房住院期间,重症医学科二区医护人员在凌云主任、瞿嵘主任带领下,以mNGS结果及药物浓度监测作为“指路灯”,以血流动力学实时监测(重症超声+PICCO)作为循环支持的标尺,反复研讨诊疗方案,及时合理调整抗感染方案,优化机械通气参数、调节自身免疫、稳定内环境、保护各脏器运作等综合治疗。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患者生命征的情况总算逐渐趋于稳定,感染也较前得到了控制,病情逐步转危为安,3月8日呼吸循环稳定,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改鼻导管自主呼吸,3月12日病情稳定,转出普通病房。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后续治疗下,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经随访患者肺部病灶已大部分吸收消散。
医院仲恺院区
重症医学科二区病房
据重症医学科二区瞿嵘主任介绍,该病区自去年下半年启用至今,已成功救治了包括重症脓毒症、重症外伤、消化道大出血、心肌梗塞等余名危重症患者。本次救治的“巨大”肺脓肿患者,虽然呼吸和循环方面均极其不稳定,感染重,累及器官多,救治难度极大,但重症二区与总院重症医学科已达高度同质化,目前在重症呼吸、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监测、重症抢救、重症护理等方面已达惠州地区危重症治疗水平前列,对于此类危重症患者有一套成熟的诊疗抢救方案:一、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的能充分评估,结合病史及检查检验资料,制定全方位的诊疗方案;二、危重症病人大多累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团队根据病情启动MDT(多学科诊疗)团队救治,以多专科、多方位的“立体”诊疗模式综合救治危重症患者;三、精准的抗感染治疗,在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和地区细菌特性分析的前提下,积极启用多种标本的mNGS检测方式,让抗感染治疗有了更加充分、可靠的依据。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供稿:重症医学科刘汉冕叶晖
供图:重症医学科刘汉冕
温馨提醒
我院专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住院部等已全面恢复诊疗服务,为减少人群聚集、做好疫情防控,医院推行非急诊病人全预约,先预约后看病。请来院就医的市民朋友按预约提醒分时段就医,到院后如实申报健康信息,并主动出示身份证与粤康码,以便快速配合完成流调及预检分诊工作,节约就医时间,同时要全程戴口罩,科学防控,安全就医。
主编:曾宁
编辑:钟一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