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AP液体复苏需要明确3个问题:(1)补液的最佳时机;(2)选择液体种类;(3)补液速度。这方面的报道尽管数量不少,但多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高质量证据较少,且研究方案差异较大,因此结果并不一致,存在一定的争议。
1
治疗时机
关于液体治疗的最佳时机争议不多。一般认为,AP液体治疗的“窗口期”是入院后最初的12~24h,超过这一时间后加强补液则获益甚微。在一项纳入例AP的回顾性研究中,将最初24h输液量超过72h总量的1/3定义为“早期”复苏,反之则为“延迟”复苏。结果发现早期复苏组的器官衰竭发生率(5%vs10%)和住院时间(8dvs11d)均显著低于延迟复苏组。另一项研究对早期复苏采取了相同定义,结果发现早期复苏组病死率为0,而延迟复苏组病死率为18%。Wall等认为入院后最初12h是AP液体治疗的最佳时机,治疗组入院后12h补液速度为ml/h,对照组为ml/h,治疗组病死率(3.5%vs12%)和胰腺坏死发生率(4%vs1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2
液体种类
该领域仅有两项对照研究。Du等比较了两种补液方法对AP的疗效,一组应用RL,另一组应用RL和HES。结果发现RL联合HES治疗组的腹腔压力更低[(15±3)cmH2Ovs(17±5)cmH2O],发生腹腔高压的比例更少(0vs33%)。但该研究未报告AP的其他重要预后指标,如器官衰竭、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Wu等设计了一项多中心RCT,旨在比较RL和NS对AP的扩容效果,结果发现入院24h后RL治疗组SIRS发生率降至0,而NS治疗组高达84%(P=0.),RL治疗组的CRP水平也显著低于NS治疗组(51.5mg/dlvsmg/dl,P=0.02)。RL所含电解质浓度与血浆接近,而NS的氯离子浓度较高(mmol/L),远高于人体水平(98~mmol/L),因此短时间内大量输入NS可造成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而酸中毒可加重胰腺腺泡细胞损伤,这或许是RL相对于NS的主要优势。然而,该研究两组之间在ICU收治率、胰腺坏死、胰腺感染、器官衰竭、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因此,RL的确切临床获益仍有待进一步明确。不过由于该研究是目前本领域唯一的多中心RCT,美国消化病学会(ACG)和亚太胰腺病学会(APA)均推荐RL为AP液体治疗的首选,而胶体液在AP容量复苏中的地位尚不明朗。需要指出的是,由于RL中含有钙离子,因此禁用于高钙血症性胰腺炎。
液体治疗的监测临床用于评估循环容量的指标分为两类:无创监测和有创监测。
无创监测可在床旁进行,指标包括心率、血压、皮温、尿量等。其优点是简单方便,但受影响因素较多,缺少特异性,不能随时反映容量状态。有创监测尽管有一定的损伤性,但可以实时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精确指导液体治疗。对于并发脓毒症休克的SAP患者,有创监测是重要的诊疗手段。传统上用于有创检测的指标如CVP和肺动脉嵌顿压,均是通过压力替代容积的方法来反映心脏前负荷,有明显的局限性。PICCO是近年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