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方勤徐芙蓉陆秀兴

方勤:传承新时代考古人的责任与担当

年至年,考古学家严文明主持发掘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一处年代距今约年的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聚落被缓缓揭开面纱。

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馆内(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年初,石家河遗址中的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被确认,成为该遗址考古学意义上的飞跃,也进一步丰富了严文明所提出的文明进程“重瓣花朵”论。

也正是那一年,一名20岁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生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奉献一生,并在此后的人生中不断践行与兑现这一诺言。

他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一位常年活跃在田野的考古工作者,一位武汉战“疫”期间的国宝“守门人”,一位介绍中国礼乐文明的文化使者。

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馆内(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回忆起当年实习的一幕幕,方勤依然记忆深刻:“在谭家岭进行发掘的时候,严文明先生带领赵辉、张弛先生一起确认了万平方米的城址和大型聚落。我非常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一时刻,也坚定了我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初心。”

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机构,馆藏文物24万余件,曾侯乙编钟及青铜尊盘、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文物享誉海内外。

20世纪70年代,“国宝”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发现引发了业界对于“曾国之谜”的探寻。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10余年来,方勤组织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等系列考古,接续“挖”出一个曾国。去年底,“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常设主题展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与观众见面,近件文物串珠成线,娓娓道来未被史书所记载的曾国余年历史文化。

在方勤的带领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馆在考古发掘研究、展览展示、传承弘扬等方面硕果累累。方勤带队远赴俄罗斯、意大利等地举办展览,介绍中国礼乐文明;持续挖掘荆楚文化内涵;10年间,湖北9个项目获得“十大”或“六大”全国考古界最高奖项。

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曾侯乙展厅组织移动安装曾侯乙编钟(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回望年初,武汉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宝的“守门人”,方勤和75名“战友”一起,在湖北省博物馆封闭值守80余天,24小时轮班,最终保护了全馆文物万无一失。

两年来,全球疫情带来出行和游览方式的改变,让文博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深度探索“博物馆+”的未来方向。“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我们应深挖馆藏文物内涵,让博物馆+文创、+旅游、+教育,把博物馆热融入当代生活。”方勤说。

多次亮相《国家宝藏》《考古公开课》等科普性节目,方勤频频走进公众视野。“如果把我们看作是文化推广的一个符号或使者,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发挥一定作用,这样的‘网红’值得去做。”方勤说。

近年来,方勤先后获评年“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得知自己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博物馆和考古工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自信’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身处这个好时代,我倍加珍惜,理应履职尽责,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方勤(右)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曾侯乙展厅组织移动安装曾侯乙编钟(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新华社武汉10月4日电记者喻珮)

徐芙蓉:在生死边缘守护生命

“滴滴滴……”医院ICU病房里,心电监护设备不停传出紧张的声音,医院急诊三部ICU护士长徐芙蓉正紧张忙碌着。14年来,她精心护理危重病人,用自己的专长和爱心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徐芙蓉在位于长医院内(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ICU护士是在生死边缘守护生命。”徐芙蓉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句话:责无旁贷!”

年2月1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关头,徐芙蓉主动请战驰援湖北黄冈,“我有十几年的临床工作经历,我先上!”

抵达黄冈后,徐芙蓉临危受命,担任湖南医疗队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短短3天,她和同事们建起一个“战地ICU”,接收了首批15名病情最危重的患者。

“我有经验,我来!”面对吸痰、气管插管等与病毒“贴身作战”的危险操作,徐芙蓉总是积极承担。

42天里,徐芙蓉和队员们一起完成了49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事故的目标。

离开那天,看着夹道送别的黄冈人民,徐芙蓉热泪盈眶,“我们再辛苦也值得。”她说。

医院ICU病房护士站,徐芙蓉(中)和同事查看病人住院记录(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年5月11日,从黄冈归来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徐芙蓉再次主动请缨,还是那句话:“我有经验,应该去。”她作为中国(湖南)抗疫专家组成员、护理专家,远赴非洲抗疫。

在非洲,徐芙蓉和队友们先后走访了津巴布韦和赤道几内亚的70多家机构和单位,与专家组成员一起下基层、访社区、进医院,指导他们改善分诊流程、优化诊疗方案,深入隔离病房与当地医务人员讨论病例。

回国之前,徐芙蓉和专家组成员向两个国家各提交了长达一万二千字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建议书》,“这是我们留给当地群众的礼物。”徐芙蓉说。

医院ICU病房,徐芙蓉(中)和同事在给病人做护理(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医护人员请战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世卫组织代表加沙西拉博士向徐芙蓉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从容回答:“在中国,国家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会主动冲在最前面,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这应该是已经融入血脉的一种自觉。”

“这次你摘下呼吸机坚持了一个半小时,希望明天表现得更棒!”这是徐芙蓉为在ICU治疗的患者记的日记里的一段文字,她记录了患者汤先生与死神搏斗的95个日日夜夜。

年2月,34岁的汤先生因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住进徐芙蓉所在的科室。陌生的环境、严重的病情一度让他感到无助,甚至产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

医院ICU病房治疗室,徐芙蓉在配药(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在徐芙蓉的带动下,ICU的护士们每天鼓励他,给他积极治疗的信心。出院那天,汤先生拿到这份特别的日记感动地说:“这本日记写到我心里了。”

如今,徐芙蓉和团队已经为19名患者记录下ICU日记,这样的关怀让ICU病房有了温度。“把病人放在心中,就会时时刻刻落实到行动中。医院的服务怎么样,病人最有话语权。”徐芙蓉说。

记者了解到,徐芙蓉和团医院建设,医院外,为一些有需求的老年人、慢性病和肿瘤病人提供服务,在长沙的患者只要在手机上“下单”,就会有网约护士上门服务。

得知自己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徐芙蓉说:“党代表对我来说是无上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希望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新华社长沙10月4日电记者帅才谢奔姚羽)

陆秀兴:在啃“硬骨头”中推进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看到村里的亿锋数智产业园即将竣工、工人正进行内部装修。这个逾1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五年前还只是村里废弃的幼儿园和旧厂房,改造计划一度遭到质疑。

陆秀兴(右二)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内一处产业园了解企业投资生产情况(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这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古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秀兴啃下的“硬骨头”之一。几年来,她带领村“两委”成员确立“党建作统领,经济民生作两翼”的工作思路,团结党员群众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将一度组织涣散、矛盾重重的“问题村”变成了集体收入过亿元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年,暨南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古灶当过村“两委”后备干部的陆秀兴当上了古灶村党总支书记。

为盘活村集体资产,陆秀兴带领村“两委”新班子做方案,计划将空置的幼儿园和租价极低的旧厂房改造成现代纺织园区招商引资。然而,这个她满怀期待的项目却遭到了村民的质疑,61位村民代表有半数在表决时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

“有的村民担心投资方实力不足会导致项目烂尾,有的村民觉得新班子成员太年轻缺乏经验……”总结、反思后,陆秀兴并没有气馁,她首先听取党员意见,咨询民情民意,并发动党员带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根据党员建议,陆秀兴带着村民代表走出古灶村,实地探访投资方的其他产业改造项目。充分沟通和“眼见为实”让村民们直观地感受到项目的收益前景。最终,这个改造项目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高票通过。

经过4年多的建设,新园区厂房今年8月已实现封顶,预计明年春节后企业就可以进园投产。陆秀兴说,过去该地块一年只有30万元物业收入,改造出租后一年收入预计可提高到万元。

陆秀兴(中)与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两委”班子同事开会交流(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经历了这次地块出租的波折,陆秀兴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坚持村里重大事项决策经过“村党委会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的流程,推动古灶村成为全市首个推行农村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制度的示范村。

“这强化了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加深了村组两级干部、党员与群众间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加强。”陆秀兴告诉记者,古灶村同时还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从地块活化到停车管理等大小村务都严格按制度规范办事,杜绝“打人情牌”。

带着村民们的信任,陆秀兴和同事们接着啃“硬骨头”。村内古生兴业园的前身“宝日二期”曾是一处烂尾项目。由于开发商无力支付工程款,工程建设方擅自占地出租经营,古灶村连续数年收不到租金。

在司法行政部门及驻村律师的支持帮助下,陆秀兴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年1月,当地法院对地上建筑物附条件司法拍卖,古灶村以约万元的价格购回建筑物,实现“房地合一”。古灶村党委副书记招高橙说,这样既盘活了烂尾项目,又使集体资产增值,每年增加了约万元的租金收入。

陆秀兴(右三)和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村民在一起聊天(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在陆秀兴的带领下,古灶村解决了多个历史遗留问题,年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近3年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超1亿元,比年增长了约万元。

“这几年我们住上了跟花园小区一样的村民公寓,村里的路平坦又干净,公园、河涌都整治得很漂亮。”年过六旬的古灶村村民招意珍说。

如今陆秀兴又盯上了下一块“硬骨头”。“古灶村绝大多数物业产业不成带、工业不连片,产业用地碎片化,还有大量民居是‘握手楼’。”她告诉记者,古灶村正在积极推进整村改造工作,村民们非常支持。

“村里哪块‘骨头’最硬,我就从哪里入手,我希望自己成为村民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她说。

陆秀兴(左二)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内一处产业园工地上与投资方交流(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新华社广州10月5日电记者詹奕嘉)

编辑:祝云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pmoc.com/ways/146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