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

白癜风精准诊疗 http://m.39.net/news/a_9084776.html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又称腹腔筋膜室综合征、腹腔间隙综合征,是由于不同因素导致腹腔内压非生理性、进行性、急剧升高,引起腹腔内器官和相关的腹外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腹内压会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人体各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持续一定时间后,影响多个器官血流及功能,可发生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最终发展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常见病因

腹壁顺应性降低、胃肠道内容物剧增等因素引起。

常见症状

高度腹胀、腹痛,或伴恶心、呕吐,并出现心悸等。

病因

1.腹壁顺应性降低

  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伴有胸内压升高时,一期腹部筋膜闭合手术后,腹壁严重创伤,中心性肥胖,各种诱因引起腹壁缺血、水肿等均可使腹壁顺应性降低。

2.胃肠道内容物剧增

  胃动力障碍导致胃重度扩张,麻痹性肠梗阻导致大量液体、气体潴留在肠内等。

3.腹腔内容物增加

  大量腹水、腹部大手术、创伤、血管病变、肝脾破裂或炎性病变引起腹腔内大出血、产科出血、羊水栓塞、腹腔重度感染、脓肿、腹膜炎、腹腔内巨大肿瘤、腹内器官的严重水肿以及肝移植术后等危重症。

4.腹膜后容量增加

  腹膜后的大出血、严重感染、脓肿、巨大肿瘤、重症急性胰腺炎、骨盆骨折等,也可使腹腔内压迅速升高,发生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5.大量补液

  各种病因需要复苏的患者过快、过量补液,尤其是含超量晶体时,可引起腹内压急剧增加进而引起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临床表现

1.症状

  高度腹胀、腹痛,或伴恶心、呕吐,并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少尿或无尿。

2.体征

  血压降低,浅静脉怒张,腹部高度膨隆和腹壁紧张,近似圆腹,腹部压痛显著或无明显压痛,腹壁张力增高或腹壁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氧分压降低、中心静脉压和毛细血管楔压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提示腹水、膈上移。

  (2)B超:提示腹水、肠内大量积液。

  (3)CT:①腹腔大量积液,腹腔前后径/横径≥0.8;②肠壁水肿增厚;③腹腔器官间隙闭合;④肾受压或移位,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压狭窄;⑤肠腔积液。

诊断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要有诱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明确病因,在腹内压≥2.66kPa(20mmHg)的同时并存在下列一项或几项时可做出诊断。

  1.临床出现少尿或无尿。

  2.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3.吸气压大于3.92kPa(40cmH2O)。

  4.低血压、心率快。

  5.腹内压降低后症状有所缓解。

  6.X线、B型超声及CT等辅助检查发现膈上移、腹水等征象。

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积极补充有效循环量,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必要时予以镇静、止痛药物治疗。

2.积极治疗原发病

  盆腔腹腔创伤者在抢救生命的同时积极做好手术准备,尽快行手术治疗;原发、继发性腹膜炎者应有效控制感染;急性重症胰腺炎除了要足量应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等药物以抑制胰腺分泌外,还需应用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

3.胃肠减压

  灌肠和内镜减压是治疗轻、中度腹内压增高简单可靠方法,持续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同时可行肛管排气。此外,还可胃管注入胃肠动力药,硫酸镁、乳果糖等导泻剂,有助于排空肠内容物,减轻肠道水肿,降低肠道内压;注入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减少内毒素产生。

4.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解决危及患者生命的问题,降低腹腔内压。对于腹腔和腹膜后明显液体积聚者可行微创引流或开腹减压术;对于腹内压3.33kPa(25mmHg),并出现生理指标异常,如少尿、气道压力增加者,可行开腹减压术;对于腹内压4.66kPa(35mmHg)者,应行紧急开腹减压术。

5.其他治疗

  (1)血液滤过:在保证容量充足的前提下通过超滤减轻组织间隙水肿;清除炎症介质,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2)腹腔穿刺方法简单、创伤小,但减压效果欠佳。

预防

由于减压治疗后仍有一定的病死率,故应加强对本病的预防。首先要提高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认识,对于存在腹内压增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应放置并保留导尿管监测腹内压。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减少病死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pmoc.com/wazz/13867.html

 


当前时间: